新玩家入局,车企巨头为何“踩油门”冲向太空?
来源:中国航天报发表时间:2025-07-02 09:27:18浏览量:34
6月17日,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机,成功完成了300米级垂直起降试验。今年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还宣布将投资一家日本初创公司造火箭,并暗示将像特斯拉公司一样向太空布局。那么,这些车企巨头为何扎堆征战太空?
车企纷纷瞄准太空
在此次试验中,本田汽车公司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机飞行时长56.6秒,着陆精度0.37米。这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在航天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本田汽车公司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机。
早在2021年,本田汽车公司就首次透露,其已经研究火箭发动机至少两年了。2024年以来,该公司一直在对其可重复使用火箭进行发动机点火试车和悬停试验。该公司的目标是力求在2029年前实现亚轨道发射。此外,该公司还参与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载人月球车项目,将为其提供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利用阳光和水,持续生产氧气、氢气与电能。
无独有偶,本田汽车公司的竞争对手——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早在2019年就宣布将建造可回收火箭并实现月球计划,以帮助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新能源。
2021年,丰田汽车公司联合3家日本大型银行设立基金,计划为太空产业相关的人力和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今年初,该公司宣布将向开发运载火箭的太空初创公司星际科技投资70亿日元,支持火箭的大规模生产,正式布局可重复使用火箭市场。
此外,丰田汽车公司还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一款可在月球表面行驶的月球车。为此,丰田汽车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名为“月球勘探机动工作组”的新部门。
实际上,还有很多车企都想和太空沾点边。据不完全统计,通用、奥迪、吉利等车企或品牌也先后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发力太空竞争。
早在20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就参与了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负责开发、集成、测试、生产阿波罗飞船的惯性导航系统。
吉利汽车公司更是继特斯拉公司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家同时制造汽车和卫星的企业。其建设运营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完成了3个轨道面部署,在轨卫星达30颗,实现24小时覆盖全球90%区域。
奥迪公司早在2015年就在谷歌探月竞赛的资助下,参与开发了Lunar Quattro月球车,负责提供全时四驱、超轻量化、电力驱动等技术。
入局太空驱动强劲
车企巨头扎堆征战太空的背后,既有发挥技术优势、追逐技术创新的原始驱动,也是对未来市场与产业生态的战略化布局。
丰田汽车公司积极投资星际科技公司。
汽车制造与航天技术存在显著的技术重叠。以本田汽车公司为例,其垂直起降火箭采用自主研发的姿态控制系统,核心算法与自动驾驶技术同源。火箭在垂直起降过程中,需实时调整发动机推力方向,以保持姿态稳定,这一过程与汽车自动驾驶中的路径规划、动态避障技术高度相似。再比如,丰田汽车公司投资的星际科技公司,长期使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来制造火箭结构,而丰田汽车公司在汽车轻量化材料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可直接应用于火箭制造。
汽车与航天的技术同源性还体现在能源系统上。例如,本田汽车公司在国际空间站测试的高压差水电解系统,通过太阳能板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这一技术既可用于月球基地能源供应,也可反哺汽车领域的氢能技术。车企的加入,为航天技术注入了汽车工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加速了技术迭代。
基于未来战略考量,当前车企入局太空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构建“天地一体”的数据系统。以本田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的火箭未来计划搭载其自主研发的卫星,通过太空数据“反哺”自动驾驶、精准定位和物联网业务。卫星遥感数据可优化自动驾驶地图的实时更新能力,而汽车传感器收集的地面数据可为卫星数据校准提供依据。
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使车企有望打破传统业务边界,构建更完整的产业生态。随着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物联网发展,太空数据已成为关键资源,车企入局太空,有助于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此外,太空产业的经济潜力也是车企入局的重要驱动力。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和资源开发将成为核心增长点。尽管对标SpaceX公司,丰田、本田这些车企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并不强劲,但布局太空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品牌科技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还可能使其未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有望颠覆航天产业
车企巨头进入太空产业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汽车与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可能重塑全球航天产业的竞争格局。
本田汽车公司研发的火箭试验机。
其一,车企的加入将推动航天技术向通用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传统航天企业的技术路线高度专业化,难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车企的汽车制造经验,使其更擅长标准化生产、成本控制和快速迭代。
其二,车企在材料科学、自动化生产和动力系统上的技术积累,可能加速航天技术的突破。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在复合材料制造上的经验,有望帮助降低火箭结构重量,提高运载效率。本田汽车公司在氢能技术上的积累,可能为火箭动力系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其三,车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将显著降低航天发射成本。以SpaceX公司为例,其通过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低至2000万美元左右。而丰田汽车公司和本田汽车公司的加入,可能进一步推动成本下降。这一成本优势将使更多企业进入太空领域,加速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等商业化应用的普及。
其四,车企的加入还可能重构航天产业生态。传统航天企业以国家项目为主,产业链条相对封闭。而车企的加入,将引入汽车供应链、物联网技术和消费市场资源,形成更开放的产业生态。
其五,车企在品牌营销、用户运营上的经验也将推动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丰田汽车公司可能通过其全球销售网络,推广太空旅游服务。本田汽车公司可能通过汽车4S店,提供卫星通信产品订阅服务。这些创新模式将使航天产业从“国家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
其六,车企的加入将加速全球航天产业竞争。车企的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可能使其成为未来航天产业的“颠覆者”。航天产业正从“国家竞争”向“企业竞争”转变,而车企的加入将使这一竞争更加激烈。
未来,随着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太空将不再是少数企业的专属领域,而是人类探索未知、创造价值的新前沿。对于车企而言,太空不是终点,而是从“地面竞争”到“星际竞争”的新起点。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