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行业资讯 >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来源:复材网发表时间:2025-09-04 15:24:04浏览量:17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长达70分钟的阅兵,共有45个方队,包括空中护旗梯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集中展示中国国防科技成果。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根据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与多家媒体报道,本次阅兵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武器,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展示。主要亮点集中在无人作战群、信息作战群、高超音速导弹、智能化装甲力量等等。

以下为部分或将在此次阅兵中亮相的新型装备:

高超声速导弹

无人系统 / 反无人装备

战略导弹系统和防空反导系统

红旗-20(HQ-20)防空导弹系统

国产航母“福建舰”

运-20B 大型运输机

巨型水下无人潜航器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多款装备首发,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复合材料

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不仅仅是平台和系统层面的创新,离不开一批批被称为“隐形功臣”的高分子材料在默默支撑。

比如在高超声速武器中,碳-碳复合材料与聚合物基耐高温复合材料成为核心,使其能够抵御数千摄氏度的气动加热,保证结构稳定与飞行安全。

航空装备方面,无人机与新一代战机普遍采用碳纤维复合结构,在减轻机体重量的同时提升隐身性能与机动性。

陆战装备和单兵防护则更多依赖高性能纤维材料。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凭借优异的强度和能量吸收特性,广泛应用于坦克内衬、防弹衣与头盔,有效提升了整体防护水平。

与此同时,新一代隐身舰艇和隐身战机则依托先进的吸波涂层与透波复合材料,大幅降低雷达特征,实现作战环境中的“隐形化”。

可以说,如果没有材料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

接下来,让我们盘点一下过去 80 年里,高分子材料如何一步步助力中国国防现代化。

起步阶段(1950s–1970s):从橡胶到导弹燃料“推进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分子材料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合成橡胶主要用于坦克和军车的轮胎、密封圈等部位,解决了耐磨和密封问题;尼龙织物则被制成降落伞和伪装网,为部队提供了基本的机动与伪装能力。

真正的转折点是国产液氧推进剂在东风导弹1号上的应用,让“东风1号”在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中国军工由此迈入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成熟阶段(1980s–1990s):芳纶与吸波材料登场

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开展芳纶、高性能纤维与吸波材料的研发。

芳纶纤维主要用于防弹衣、防弹头盔等制造,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杜邦公司在1970年代率先实现芳纶的工业化生产。

相比之下,中国在芳纶领域起步较晚,大约在1986年才由东华大学化纤研究所、晨光化工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沈阳红星密封材料厂等单位联合开展对位芳纶的研制和试生产。

受制于资源和成本,当时的芳纶产业化推进并不快,但这也为后续的国产化探索打下了基础。

此外,中国也在此时开展有关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吸波材料的相关研发。

快速发展(2000s以来):复合材料、隐身材料、防弹材料大显身手

进入新世纪,复合材料、隐身材料和防弹材料开始大规模进入主战装备。

直-10、直-20 直升机等采用碳纤维桨叶减轻重量、提升寿命;翼龙无人机机身结构采用碳纤维,提升续航与载荷。

空警-500 预警机的雷达罩使用透波复合材料,保证雷达信号顺畅。

东风-17弹头使用碳-碳/聚合物基耐高温复合材料,应对上千度气动加热。

新型舰艇采用复合材料舷窗与天线罩,提高透波性和耐候性,适应远洋作战需求。

隐身材料应用也更加广泛,比如歼-20 隐身战机采用国产隐身涂层和结构吸波复合材料;055型驱逐舰的舰体涂覆吸波材料,降低雷达反射截面。

此外,新一代防弹衣、防弹头盔采用芳纶+UHMWPE 复合层,重量更轻,防护更强;单兵电台与瞄具外壳使用 PEEK、聚酰亚胺,保证轻量化与耐高温性能。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九三阅兵 航空航天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