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行业资讯 > 创新窘境:商业航空为何难觅“颠覆者”?

创新窘境:商业航空为何难觅“颠覆者”?

来源:世界航空运输发表时间:2025-10-11 17:33:40浏览量:101

创新窘境:商业航空为何难觅“颠覆者”?

波音737的基础设计可追溯至60多年前,其机身截面设计甚至源自1957年问世的波音707。尽管这款数十年最受欢迎的机型(现正被空客A320系列反超)已交付超12,000架,且目前仍有近5,000架储备订单,但商用航空领域始终萦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何时能见到全新机型?

在每个决策节点上,波音都做出了看似经济合理的抉择——通过改进推进系统、航电、操控及材料技术推出衍生型号,从而形成了737-300/-400/-500、737NG和737MAX系列。这些机型均取得了市场成功。

研制新机型需要巨额资金和长期资本投入,以完成认证流程、市场开发并实现盈利。正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在6月发布于《航空周刊》网站的《新一代客机具备商业合理性吗?》报告中指出,研发成本极易攀升至250亿美元,投资回报周期可能长达10~12年。

当前有多项革命性设计方案正在寻求投资:Boom公司正在开发马赫1.7、载客60~80人、航程4,250海里的超音速客机,其三分之一比例验证机XB-1已于1月突破音障(《航空周刊》2月10-23日刊第34页)。该公司已获得美联航、美航、日航等航司130架采购承诺。

JetZero公司突破传统管状机翼布局,研发的气动高效混合翼体方案有望降低50%燃油消耗(《航空周刊》6月30日-7月13日刊第48页)。为加速研发认证并控制成本,该机型采用普惠PW2000等现有发动机。阿拉斯加航空与美联航已参与投资。

Aerion公司的案例则证明,资金(可能比技术更重要)已成为新机型研发的壁垒。这家由亿万富翁Robert Bass创立的企业专注10座超音速公务机,采用自然层流设计和"无爆音巡航"技术,无需加力燃烧室且可使用可持续燃料。虽获得112亿美元采购协议并启动佛罗里达州3.75亿美元生产设施建设,却因无法筹集40亿美元后续资金于2021年5月突然停业(《航空周刊》2021年5月31日-6月13日刊第18页)。

波音上次推出全新机型787已是二十多年前,该项目延误三年半,遭遇诸多质量问题,研发成本估计达320亿美元(《航空周刊》2008年4月21日刊第41页)。尽管787即将进入盈利期,但疫情、737MAX空难及777X研发困境已削弱波音启动新项目的财力。虽经营状况逐步好转,但距能独立承担新单通道飞机研发成本尚需时日。

欧洲情况虽不同,但空客A321neo已决定性赢得市场份额(《航空周刊》9月1-14日刊第14页),同样缺乏打破现状的动机。

航空公司或许抱怨缺乏"颠覆性"新机型,但不愿为创新支付合理溢价也是问题所在。空客A350的诞生及与787的残酷竞争导致新技术利润空间被挤压即是明证。

这意味着唯一成功的公式是打造具有绝对优势的机型。波音747早年凭借独特尺寸和航程实现这一目标,并为公司贡献数十年收益。

Boom瞄准的是超音速运输机曾涉足的细分市场(该领域已被证明经济性不足);JetZero则需向航空公司和租赁企业证明:运营成本降幅足以抵消无现成用户基础和明确残值的风险——这两大因素曾制约庞巴迪C系列早期销售,最终导致其被空客收购。

在推进系统等多项技术已越过"拐点"的当下,飞机制造商有责任向股东证明新设计能在市场获得回报。若无法实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或许只能继续接受低风险却缺乏突破的衍生机型。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波音737 商用航空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