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院士团队,石墨烯又一重要新应用!
来源:Carbontech发表时间:2025-10-24 09:23:23浏览量:117
现代高速飞机需要兼具电磁波吸收能力、轻质特性、柔韧性及抗极端热流性能的材料。尽管石墨烯@二氧化硅织物(G@SF)在此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均匀的片电阻分布导致界面波阻抗失配,从而限制了电磁波耗散能力。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学Guang Cui、刘忠范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王慧慧、哈尔滨工程大学Maoyuan Li等研究人员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发表名为“Flexible Graphene@Silica Fabric Metasurface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on High-Speed Aircraft”的论文,研究采用减法激光“擦除”技术处理经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G@SF,开发出可扩展、柔性、超薄(0.1毫米)且耐高温(高达1000℃)的超表面,其阻抗可调以实现航空航天电磁波吸收。
该超表面直接集成于飞机隔热层,形成集成式吸收体,在不增加显著重量或改变飞机结构的前提下,将雷达反射降低至-42 dB。全无机设计确保其在高温、高速气流冲刷及机械应力下具备卓越耐久性,成为航空航天应用的理想选择。该方法为制造兼具性能、韧性和可制造性的新一代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极具前景的途径。

图1、G@SF作为航空航天系统电磁波吸收体的优势与局限性

图2、G@SFM吸收体的结构设计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结果

图3、G@SF与G@SFM的制备流程

图4、严苛条件下G@SFM的性能表现

图5、G@SFM吸收体的电磁性能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利用激光“擦除”技术开发出石墨烯@硅纤维膜(G@SFM),该技术利用了石墨烯与硅纤维对激光吸收率的差异。所得G@SFM展现出卓越特性:超薄厚度(约0.1毫米)、低面密度((106 g m−2))、优异柔性及可调片电阻(50-5000 Ω sq−1)。这些特性表明G@SFM是高性能电磁波吸收应用的理想候选材料。
该材料还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经严苛热处理后仍保持图案完整性和片电阻稳定,这对高速飞行器应用至关重要。此外,G@SFM具备卓越的机械耐久性及抗气流冲刷能力。为优化电磁波吸收效果,将G@SFM集成于飞行器隔热层,形成具备高温电磁波吸收能力的超表面吸收体结构。该G@SFM吸收体在约5GHz频率下实现最小反射损耗(RLmin)达−42 dB,显著降低航天器模型雷达截面积(RCS)。经空气中600℃持续5分钟及真空环境1000℃长期热暴露测试,其电磁波吸收性能保持稳定,满足航空航天与高速系统的严苛要求。
研究成果表明,G@SFM作为新一代电磁波吸收技术的变革性解决方案具有广阔前景,不仅能为航空航天应用提供结构与热稳定性,更可在卫星有效载荷防护、国防平台隐形表面、极端工业/空间环境下高温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等新兴领域展现扩展适应性。
未来研究可探索将G@SFM与相变材料或电压控制层等主动调谐元件集成,实现电磁响应的动态调控,从而在多变工况下实现实时适应性。所提出的激光图案化策略构建了多功能平台,可扩展至更高频段(包括毫米波与太赫兹频段),从而拓展其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空间传感及自适应隐身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