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人物》第四期丨兰天、兰海【沈飞】:天海共筑航空梦,同心砺剑卫长空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11-10 14:13:17浏览量:47
上一期,我们与陶萌老师深度对话,循着他的航空 “浪浪山” 之路,真切感受到他对航空事业的坚守与热爱。内容回顾:《航化人物》第三期丨陶萌【沈飞】:复材漆面践初心,航空报国显担当,本期《航化人物》我们继续深入沈飞,去探寻那些“小人物”创造大贡献的平凡英雄。
在航空工业沈飞,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交织的航线,既有并肩飞行的默契,也有各自翱翔的精彩。他们用铣刀绘出精密轨迹,用数据驱动创新实践,在机床轰鸣的操作间雕琢出一条属于他们的“取经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沈飞公司数控加工厂,走近兰天、兰海两兄弟,聆听他们的故事。
浪浪山·航空志
双生工匠“取经路”
沈飞数控加工厂的技能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两张并排的座椅上。兰天与兰海几乎同时落座,相似的眉眼间藏着经年累月与机床为伴的沉静。这对在航空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孪生兄弟,指尖曾打磨出无数守护蓝天的精密零件,也用创新与传承,在数控加工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小人物”的大作为。

“我们的缘分,或许从名字里就注定了。”弟弟兰海首先说道,他性格开朗,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着兄弟俩一路走来的过往。儿时家住飞机厂附近,每天掠过天际的银鹰与震耳的轰鸣声,在兄弟俩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这份向往推着他们在填报志愿时不约而同选择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又并肩走进沈飞的大门。“能亲手参与制造守护祖国蓝天的战鹰,这种自豪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哥哥兰天接过话头,他性格稳重内敛。
初入厂时,相似的外形给兄弟俩带来不少趣事。“老师傅拍着我的肩膀喊兰天,让我去干他负责的镗孔活,我听得云里雾里还不好意思纠正。”兰海说起刚入职时的窘境。“刚进厂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你们俩是通过什么区分的?让我们答的时候我们也答不上来,因为,我也没见过我自己长啥样,除了平时照照镜子,我也具体说不上来。”兰天也说起自己遇到的一些趣事,现场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如今,同事们早已能从神态、步伐甚至语气中分辨二人,这些小插曲反倒成了车间里的暖场故事。
兰天与兰海这对孪生兄弟,虽眉眼相似,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专长。双胞胎独有的默契,在工作中化作了精准的互补。“我们工作的核心都是精密加工,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影响整架飞机的安全。”航空制造对精度的苛求,让兄弟俩在各自领域不断深耕,兰海专攻前期的三维建模与程序编制,为复杂零件规划最优的加工路径,如同为零件绘制精准的“导航图”;兰天则精于后期的实操加工与工装定位,尤其是在大型、异形零件的现场加工上,如何实现高效、精准的定位,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在一次次的技术攻关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协作模式。兰天凭借丰富的实操经验,总能快速发现加工中的问题,而兰海则利用其对编程和测量的精通,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这种无缝衔接的合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确保了每一个零件的品质。
浪浪山·航化品
数控尖兵“好伙伴”
在他们的技能工作室,各类航化产品静静待命,成为保障工艺精度的关键。“别小看这些切削液、润滑油,它们可是工艺提升的关键。”兰天拿起一瓶切削液,向我们介绍道:“作为机加类岗位最常用的航化产品,切削液能有效降低加工温度,减少刀具磨损,而密封胶则在薄壁零件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兰海补充道:“加工铝型材时,优质切削液能避免零件生锈腐蚀;高速铣削时,切削油的润滑性直接影响表面光洁度。此外,密封胶对我们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在加工一些薄壁零件、薄板零件,腹板底面特别薄,也会达到1.5,而且面积还特别大的情况下,你光靠压,而且它中间没有让你去压紧的一个区域,靠压四周的话,空鼓明显,很容易变形,容易漏,这时候就需要从底下去吸住它的一个力,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研制了一个真空平台,真空平台需要把零件吸住,但是它需要一个密封的区域,密封胶起到了一个密封的作用,对于现在大型的一个薄壁零件作用非常大。”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航化产品,共同构筑起航空制造的质量防线。据了解,沈飞对航化产品的选用有着严苛标准,在满足加工精度需求的同时,也在寻求环保与可持续的更优解,这也是其零件合格率始终保持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浪浪山·精技能
双生刀锋砺羽翼
这些航化产品的价值,在兄弟俩的技术创新中愈发凸显。兰海的“三维扫描与机床测量混搭”技术,便源于一次棘手的加工难题。“当时有个复杂曲面零件,毛坯余量不均,传统测量不仅慢还容易出错。”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眼神因为兴奋闪闪发光。他想到将三维扫描的快速建模优势与机床测量的高精度特点结合,如同给机床装上“双眼”——先通过扫描获取毛坯实际数据,再用机床测量精调路径。这一创新不仅让加工时间缩短30%以上,更将废品率大幅降低,累计节约成本约20万元。而这一过程中,航化产品成为保障扫描数据精准的重要支撑。

兰天的“大型零件孔系位置自动找正法”,则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型零件装夹找正的窘境。“传统方法是用吊车吊装零件后,两边用高度尺测量,不一致就手动调整。“兰天回忆道,这种方式不仅耗时长久,更耗费大量体力。凭借对机床原理的熟稔,他编写了一套自动寻点补偿程序,让机床能自行校准基准,装夹时间直接减少80%,年均节约工时超300小时。他研发的“高精度镗孔自适应工装”,更将定位精度提升至0.01毫米,年节约工时成本达80万元。
兄弟俩的默契,在联手攻关时总能迸发“1+1>2”的力量。有次关键部件出现超差,生产节点迫在眉睫,情况紧急。兰海在楼上电脑前推演程序参数与刀具路径,兰天则在楼下调整切削参数、试加工,电话两端的沟通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那次他们只用平时一半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而切削液、润滑油等航化产品的使用,让试加工过程中零件始终保持稳定精度。这种“楼上楼下”的默契配合,正是航空工业精密制造背后,人与人、技术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缩影。
谈及航化产品的未来,兄弟俩有着相似的期待:“环保化肯定是方向,低毒可降解的产品能减少对设备和零件的腐蚀。”兰海补充道,“最好能将切削液的成分比例根据工件材料的不同能有更细致的调整,这样就能在好用的基础之上,减少对零件和刀具的腐蚀程度,这样加工精度会更稳定。”目前沈飞已逐步推广高速铣与干切工艺,切削液的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在低速机床加工中仍不可或缺。

赛场与讲台,是兄弟俩传承技艺的另一片天地。兰海连续两届在“舒心传技”大赛中斩获冠亚军,兰天则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摘得铜牌。赛前他们互为“考官”,兰海挑兰天编程的细节漏洞,兰天盯兰海操作的规范度。“这种‘互相挑刺’比自己练习管用十倍。”兰海笑道。他们把彼此当作最强劲的对手,也是最可靠的队友。凭借突出的业绩和精湛的技艺,兄弟二人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成绩斐然,正是这种以赛促学、以赛精技的模式,让他们在职业技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也让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业绩:兰天完成技术攻关120余项,年创效益超600万元;兰海的技术革新在行业内广泛推广,成为青年工匠标杆。
浪浪山·薪火传
初心不改育新人
采访尾声,兄弟俩带我们走进车间。机床轰鸣声中,他们熟练地演示着操作流程。工作室旁的展柜里,各类精密零件与获奖作品静静陈列,其中由他们编程制作的金属模型,彰显着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对于同样怀揣航空梦,想进入航空制造领域的年轻人,他们也有一些真诚的建议。
“第一要耐得住寂寞,数控加工是毫米微米世界的艺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兰天首先开口说道。兰海接过话头:“第二,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这个行业技术迭代非常快,今天的高手如果不学习,明天可能就会落后,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既要动脑更要动手。”

兰天与兰海不仅自身技艺高超,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成长的动力。兰天年培训人数500人次以上,兰海累计开展新入职员工及青年技能人才专项培训30余次,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从中受益,成为各岗位的中坚力量。
经过十年的潜心深耕,那些曾让兄弟俩困惑的难关,早已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磨炼中,化作托举战鹰的基石。兰天与兰海这对机床旁的双子星,用双手打磨精度,用创新破解难题,用传承点燃希望,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航空人的荣光。而更多如他们这般的航空人,在轰鸣的车间里,在祖国的天空上,继续书写着属于“小人物”的动人篇章。
《航化人物》栏目将在沈飞一线继续探寻,带领大家走进更多“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下一期,我们将走进沈飞公司34厂,对话田芳老师,聆听沈飞首位女班长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每一份藏在微光里的伟大,看他们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坚守中铸就荣光。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