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发展要坚持“长期主义”
来源:中国化工报发表时间:2025-11-12 14:37:25浏览量:125
自2019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氢能经历了从政策热捧到资本追逐的快速升温。今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将氢能视为“未来产业”,再次点燃了产业界的热情。
在光环背后,氢能产业的真实图景如何?《中国化工报》记者近期采访了多位行业一线专家,他们告诉记者,目前氢能产业已告别单点示范,迈入“制—储—运—用—研”全链条协同升级的黄金五年。但是这一升级无法一蹴而就,未来要坚持“长期主义”,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战略耐心和长远视野稳步前行。
产业行至转型拐点 长期主义成发展关键词
记者了解到,随着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技术瓶颈逐步突破、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氢能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与市场双驱动的关键拐点。
“十四五”期间各级产业政策持续发力,全国氢能产能产量稳中有升,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区域集中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工业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5.3%;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技术的持续性突破。目前业内正针对氢能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其中许多已落地开花。如中国石化在中原油田示范运行我国首个百千瓦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侧线装置;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可再生氢顺利并入煤制合成氨装置,实现煤化工可再生氢耦合应用等。
资本市场也再度将目光聚焦于氢能板块,多家氢能源上市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大增。具体来看,34家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其中,17家超过200%;5家更是突破了500%,分别为北京科锐、天沃科技、中复神鹰、四川金顶和科力远。
这是否意味着氢能产业已经突破难关,步入飞速发展阶段?
“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已给予大力支持,氢能产业补贴陆续落地,行业标准不断完善。行业需要去探索的是,如何保证全产业链长期稳定且具有经济性地运行。”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洑春干谈道。
多位专家指出,“长期主义”正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思路。那么,具体该如何落实?
绿氢面临成本市场“双难题” 应坚持多种氢并存发展
洑春干谈道,要落实“长期主义”发展思路,首先需要认清产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坚持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多种氢并存发展。
“绿氢作为一种灵活的低碳能源,可以被看作实现净零排放的最优选择之一。”洑春干说,“但从协会走访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绿氢产业在制氢端和应用端都面临发展难题。”
从制氢端来看,目前成本仍然较高。洑春干指出,用于生产绿氢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供应不稳定的局限性,需要电网进行调节,上网后下网电价偏高,导致制氢成本过高。
在下游市场,洑春干则表示,目前绿氢主要面向交通燃料市场,较少进入工业领域。他解释说:“现在氢能工厂大多追求就地建设,而没有考虑氢气作为危化品的特性,未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就无法流入工业市场。”
但交通燃料市场又较为狭窄。洑春干介绍,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保有量仍较少,加氢站数量也有限,受规模所限,少有能够实现经济性运营的绿氢企业。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与规划中2025年达到5万辆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近期热度极高的绿氨醇产业,也被视为绿氢的重要消纳方向。在这一领域,同样存在价高的难关,还面临国内外碳足迹认证的问题。洑春干认为,绿氨醇产业要真正实现大规模消纳绿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例如,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园区较多的地方可以优先回收工业副产氢。”洑春干说,“目前来看,工业副产氢更有希望早一步实现经济性运行;可再生能源制氢则要有针对性地推动技术突破,并与储能相结合,从而降低成本。”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氢气消费量为3650万吨,合成甲醇、合成氨的氢气消费量总占比超五成;炼化和煤化工的占比不足三成,交通、供热、冶金等领域的占比不足两成。对此,专家指出,在绿氢成本尚无法与灰氢持平的情况下,绿氢的规模化应用将主要依赖工业领域的灰氢替代场景,而我国绿色化工产业的推进节奏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绿氢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由小至大开拓下游市场 特定场景激活商业闭环
落实“长期主义”,还需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多方协同,逐步拓展应用市场。
北京派瑞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瑞华氢)总经理王庆斌谈道:“氢能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像燃料电池汽车、储氢高压容器等,都是经过阶段性发展,具备可行性和经济性之后,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在产业链成熟之前急着要实现大规模应用,就好比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弄一套研究生的课程,这肯定行不通。”
据王庆斌介绍,此前,派瑞华氢主导策划实施的河北武安华丰清洁能源项目就是基于焦化副产氢提纯、应用的一个小规模商业化运营的成功案例。该项目通过建设综合能源站,通过管道供氢,给运送钢材和原材料的重型卡车充氢,实现商业闭环。
“南方某地也有企业想利用工业副产氢为城市公交车供能,但是因为氢源供应不稳定未能成功。”王庆斌说。
为何武安华丰项目能够成功?王庆斌认为,这在于特定场景下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产业协同。其一,武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之一,当地企业有稳定的氢源供应能力和运力需求;其二,供氢、加氢、运力保障、装备研发制造等各环节企业诚信合作;其三,项目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减碳降碳目标相契合,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充分保护项目合作各方的合作信心。
而不久前入选国家氢能试点的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美锦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项目,则以工业废气制取出纯度高达99.999%的高纯氢,实现了焦炉煤气变废为宝。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取的变压吸附技术让制氢成本降至10元/千克左右。
“六盘水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可复制性。”洑春干表示,“首先激活工业副产氢资源,其次锁定重载运输等高价值场景,最后用政策组合拳打通产业链堵点。对于拥有2000万吨焦化产能的河北、1.3亿吨钢铁产量的江苏等省份,这种“资源—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打法,或许就是打开氢能万亿市场的金钥匙。”
多方协同筑就共赢前景 未来产业“拥抱”未来
尽管挑战重重,专家依然看好氢能产业的前景。
10月28日发布的《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氢能明确纳入“未来产业”范畴,赋予其国家战略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政策保障,也给一线从业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对此,洑春干表示,氢能的前景是光明的,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是行业未来应走的道路。“未来应该更注重‘质’的提升,考虑如何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目前正在着力推动氢储能和液氢储能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合作出海,助力行业行稳致远。”洑春干说。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研技术部部长王倩告诉记者,液氢储能优势显著,能够解决氢能产业链成本高、储运难等多个痛点,未来有两个应用方向——一是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二是把氢转换成化工原料再进行后端利用,有望拓展氢能的下游应用场景。
据她介绍,研究团队已在关键装备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研制出了16升/天至5吨/天范围内各型号的氢气液化成套装备,并掌握了10吨~30吨/天的相应工艺技术。目前团队正在中山市推进示范应用,计划在2028年之前建成基于液氢的兆瓦级储能综合性示范工程。
王庆斌则指出,氢能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应遵循“长期主义”。他特别谈及业内的恶性竞争问题。据了解,氢能行业已露出“内卷式”竞争苗头。如上游电解槽方面,目前国内产能过于密集,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大单位产氢能力、恶意压低产品价格,缺乏自主创新和长期运行意识,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潜在安全问题。王庆斌告诉记者,从2022年至今,国内电解槽报价已经近乎“折半”。
“氢能产业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恪守创新图强的原则:于内,专注细分领域,持续做强做优,提升核心竞争力;于外,崇尚诚信合作,拒绝‘内卷’,构建共赢格局。”王庆斌说。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600次发射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