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说】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很硬核 | 盘点“十四五”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7-22 09:28:37浏览量:21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科技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这些“第一”。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2022年6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2025年4月6日晚23:38分,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满载4200余名旅客从青岛邮轮母港盛大启航开启5天4晚的国际邮轮航线到访韩国济州和日本福冈,正式拉开爱达邮轮中国海岸巡游的序幕。
海事护航“爱达·魔都”号进港 青岛海事局 王艺霖 摄
“爱达·魔都”号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里程碑之作,全长323.6米,总吨位13.62万,最大高度72.2米,全船共有20层甲板,拥有2125间豪华客房和套房。该邮轮融汇多元巧思和创新理念,多维度打造独具特色的邮轮创新体验,通过融合中西文化的“一船好戏”,呈献匠心珍味、沉浸娱乐、亲子童趣、悦动舒享、创享空间等邮轮消费新场景。自2024年元旦首航以来,“爱达·魔都号”已服务超过35万国内外宾客。
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
2024年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新型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上海交付国外用户,这型船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新型货舱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船型建造领域的空白。
该船由中国船舶江南造船设计建造,采用了最新的第三代薄膜式围护系统来储存液化天然气。与以往相比,货舱中负责隔绝液化天然气与外界接触的绝缘层和屏蔽层厚度从530毫米降低到了400毫米,而同样大小的LNG运输船可以装载更多货物。同时,该船还减少了货物在运输中的蒸发损失,具有高安全性、节能环保等特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绿色、高附加值、独家技术成为中国造船业前三季度的新亮点。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023年12月6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在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供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集聚了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生产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先后攻克了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套),创新型设备600多台(套)。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2022年,我国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任务,全面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空间站“天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从2023年起,我国“天宫”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根据任务规划,中国航天员将进行常态化值守。
总的来说,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行分为3个阶段:2021年为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先后发射了“天和”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2022年为在轨建造阶段,先后发射了“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使航天员的活动空间达到110立方米;2023年起,我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采用乘组轮换方式,连续不间断访问、照料空间站,开展为期至少10年的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试验等空间站应用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实现常态化,“天宫”有望取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月球背面影像图。制图:李春来、刘建军、杨蔚、地面应用系统、国家天文台
7月9日,中国嫦娥六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首批4项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在《自然》发表,分别涉及月球背面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数据,月幔含水量和月幔演化过程。
科研人员查看岩屑显微镜成像照片。国家天文台供图
这些研究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源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揭示SPA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2023年5月28日,自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的东航MU9191航班平安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
C919首个商业航班顺利落地,首都机场水门迎接。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研发使我国在关键工业领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步。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一批航空产业园区、航空示范园区在各地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用飞机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有力拉动了基础研究和相关产业升级。
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将收官。“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们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给中国“智造”点赞!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