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说】飞机喝上“环保油”!SAF让低碳飞行从“设想”变“现实”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8-29 18:10:16浏览量:9
在全球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航空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寻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出现,为航空业低碳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近日成都东部新区发布的全国首个 SAF 产业专项政策,更是为 SAF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按下了 “加速键”。
SAF作为一种新型的航空燃料,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并非单一维度,而是贯穿于 “技术研发 — 认证交易 — 航空应用” 的全链条,且每个环节都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焕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技术研发层面,SAF 的应用基础不断夯实。成都东部新区的《政策》对 SAF 技术创新给予了大力补贴,根据中试平台或研发中心科研设备投入,最高可享受 500 万元补贴,新增或改造科研设备最高补贴 300 万元,使用相关平台进行研发的主体还能获得最高 100 万元补贴。这些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热情。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SAF 的生产技术不断优化,从原材料的筛选到生产工艺的改进,都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迈进。例如,科研人员正积极探索利用废弃食用油、农林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作为 SAF 的原材料,不仅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解决了部分废弃物处理难题,为 SAF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SAF 标准制定与可持续认证环节,是保障其规范应用的关键。航空航天领域对燃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认证,SAF 难以在该领域广泛推广。此次《政策》明确,主导 SAF 相关国际标准或国际民航组织认可的可持续认证体系制修订的主体,可享受最高 200 万元补贴,主导国家标准或中国民航局认可的可持续认证体系制修订的主体最高补贴100万元。这一政策激励着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到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中。统一的标准能够确保 SAF 的质量符合航空航天领域的严苛要求,而可持续认证则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 SAF 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评估,让 SAF 的应用更加透明、可信。随着标准和认证体系的不断完善,SAF将更顺利地融入航空航天燃料供应体系,为其在该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
在交易、生产与航空应用环节,SAF 的落地应用步伐显著加快。《政策》对在新区建设 SAF 及原材料交易结算平台的主体,建成后最高补贴 600 万元,建设或改造 SAF 专用储运、加注设施设备或航煤加注系统的建设方最高补贴 500 万元。交易结算平台的建立,能够整合 SAF 的供需资源,优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 SAF 的市场化流通。而专用储运、加注设施设备的完善,则解决了 SAF 在储存、运输和加注过程中的特殊需求,确保 SAF 能够安全、高效地供应给航空公司。目前,已有部分航空公司开始尝试在航班中使用 SAF 与传统航煤的混合燃料,实践表明,SAF 在燃烧效率、飞行性能等方面与传统航煤相当,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未来,随着 SAF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其在航空航班中的应用比例将不断提高,逐步替代传统航煤,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燃料之一。
此外,成都东部新区还积极构建 “政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 SAF 产业生态体系。今年 5 月,与民航二所合作共建可持续航空燃料中试基地项目,配备先进试验检测设备,补强了 SAF 研发、中试与认证的关键环节;在双溪科技工业园规划建设 SAF 产业园区,聚焦 “三中心一基地” 建设,包括 SAF 技术创新中心、可持续认证中心、交易结算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 SAF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完善的产业支撑,还将推动 SAF 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
SAF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不仅是航空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成都东部新区全国首个 SAF 产业专项政策的发布,为 SAF 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相信在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撑和产业的协同下,SAF 将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航空业的绿色未来贡献中国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