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行业资讯 >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和背后的团队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和背后的团队

来源:中国航空报发表时间:2025-09-19 13:45:31浏览量:412

8月21日下午6时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

在空中划出优美的航迹

平稳地降落在

大荔机场的跑道上

任务结束,刹车已解除

飞机可以带出跑道

随着对讲机传来的命令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

第25架次飞行顺利完成

标志着无人载荷验证平台的

试飞工作全部完成

硬核平台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源于民航基金课题研究需求,核心作用是对无人机结构载荷分析方法进行试飞测载验证,为无人机结构载荷优化设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平台以一飞院研制的“小鹰”100超轻型多用途飞机为基础,该型飞机已取得适航认证。设计团队在保留了飞机原气动外形、动力装置与燃油系统的情况下,对飞机进行了结构更改和无人化改装,形成全新的无人载荷验证平台。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和背后的团队

平台的机身主体采用桁架结构,通过结构创新设计,使其具有制造成本低,重量轻,改装方便,易于拆装维护的特点。控制系统采用市场成熟的飞控系统,具有自主起降,自动飞行与人工远程遥控等多种功能,系统稳定性高、适应性好。平台设备集中布置在机头设备舱内,机身中部具有载重货箱,平台最大起飞重量345千克,有效载重达150千克,有效载荷系数超过43%,优于大部分现有机型,还可空投重量达130千克的空投箱,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攻坚团队

亮眼成果的背后,是设计团队“啃硬骨头”的拼劲。项目启动之初,团队面临飞机改动量大、课题周期紧张、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在主管所长张慧草的统筹下,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仅用不到5个月就完成了第一架机的设计、改装与制造,随后在4~5月密集开展机上地面试验和30个架次的高中低速滑行试验,通过快速迭代问题、优化设计,为后续飞行筑牢基础。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和背后的团队

6月4日,发动机轰鸣声中,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在大荔机场跑道缓缓加速、冲上蓝天,顺利完成首飞。在孙仁俊副总师和史永强专家的指导下,团队先后开展4个架次的调整试飞,对全机重心、舵面操纵参数、降落下沉速度等进行优化,逐步实现空中飞行稳定、起降姿态良好。

6月19日清晨5时,三辆轿车抵达了大荔通用机场的大门前。从保卫室走出的门卫大叔感慨道:“你们一飞院的人也太拼了,昨天半夜才回去,今天这么早就进场!”而张慧草的回答朴素又坚定:“这好天气不等人嘛!”那段时间,团队总是伴着晨曦出发、披星戴月而归。

开启新使命

从6月4日首飞,到8月21日完成全部预定飞行任务,短短不到80天里,团队先后完成1架次首飞、4架次调整飞行、7架次性能试飞、7架次测载飞行、6架次大载重飞行,共计25个架次,还牵头完善了操作程序与检查单,完成院内试飞员、指挥员等人员的能力培养。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和背后的团队

如今,无人载荷验证平台即将开启新使命——既将作为一飞院的无人机飞行员训练机,也将凭借改装简单、不易坠毁的特性,成为低成本空中试验平台,为航空科研事业持续助力。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无人载荷验证平台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试飞工作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