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行业资讯 > 无人僚机:飞行员掌握天空的好帮手

无人僚机:飞行员掌握天空的好帮手

来源:航天新闻网发表时间:2025-09-18 13:53:42浏览量:75

8月底,美国YFQ-42A无人僚机原型机成功首飞。这款无人机具备哪些亮点?纵观各国积极研发的无人僚机,它们有望为有人驾驶战机提供哪些帮助?为此,它们还需要努力提高哪些本领呢?

如何既便宜又好用?

作为美国空军主导的“协同作战飞机”项目增量1阶段的核心成果之一,YFQ-42A之名体现了创新性——“Y”意为原型机,“F”表明它属于战斗机,“Q”则代表无人驾驶。这是美军无人机首次采用战斗机序列编号,意味着无人机正式被纳入美军空战体系。

无人僚机:飞行员掌握天空的好帮手

美国YFQ-42A无人僚机试飞

YFQ-42A机身长约4.5米,翼展8.5米,整体采用隐身设计,如背负式进气道、“V”型双垂尾、流线型机身等,以便降低被敌方雷达发现距离。

有观点认为,YFQ-42A的隐身设计细节不够精益求精,在新一代雷达面前难免会暴露蛛丝马迹。对此,美军回应称,YFQ-42A的设计平衡了经济性与隐身需求,以可负担的代价胜任大多数作战环境和主要任务。

借助一台小型涡扇发动机,YFQ-42A能够以亚声速巡航超过36个小时,作战半径预计超过1200公里。机腹内置弹舱可挂载两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或电子战设备,必要时还能多装燃料,扩展航程。

YFQ-42A的核心技术优势源于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系统和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美军透露,其核心系统已在MQ-20察打一体无人机上测试了超过5年,具备所谓“半自主作战能力”,支持YFQ-42A机群根据预设程序完成复杂战术动作,并与F-22、F-35等有人驾驶隐身战机密切协同,及时接收飞行员传送的新指令,还能在关键时刻辅助决策。

为了研发这套复杂系统,厂商引入数字模型工程成果和模块化架构,允许一款核心机体快速搭配各类载荷,适应不同任务需求,发展出多种定制化改进型,从而显著缩短研发周期。自美国空军授予厂商合同算起,YFQ-42A在16个月后成功首飞,与近年来美军大量先进武器项目一再拖沓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改善成本控制,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是YFQ-42A的重要优势。厂商宣称,YFQ-42A单机成本不超过3000万美元,确保饱受武器恶性涨价之苦的美国空军能够负担得起。工厂预计每年YFQ-42A的产能超过100架,支持美军到2030年拥有完整的“协同作战飞机”家族,完成空战、电子战、侦察、对地攻击等多样化任务。而美军设定的采购目标是,首批采购“协同作战飞机”增量1阶段机型100~150架,未来总数可能超过1000架。

“战力倍增器”全面出击

当前,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土耳其、韩国等国正在积极研发无人僚机,我国无人僚机也在九三阅兵式上公开亮相。作为现代军事装备的重要创新载体之一,无人僚机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有人驾驶战机的作战效能,推动空战模式向体系化、分布式加速演变。

无人僚机的基础用途是延伸有人驾驶战机的态势感知与火力杀伤范围。一方面,无人僚机可以充当有人驾驶战机的“机外传感器”,前出到高风险空域,执行侦察、目标指示、电子干扰等任务,显著扩展飞行员的感知范围。另一方面,无人僚机能够携带各种导弹、机炮甚至激光武器,由飞行员遥控发射,实现超视距饱和攻击。

主动系统赋予无人僚机更强的战术灵活性,支持无人僚机充当诱饵、屏障、先锋等角色。

比如,无人僚机可以模拟有人驾驶战机的雷达、红外信号特征,误导敌方火力,或者实施电子压制,暂时瘫痪敌方防空系统,为己方打击机群开辟安全通道。

再比如,大量无人僚机可以从更多标准较低的机场跑道出动,执行“蜂群战术”,消耗敌方宝贵的空情警戒、敌我识别和作战资源,甚至迫使敌方作战体系“过载”,从而提升己方体系打击效率和抗毁伤能力。

未来,随着战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航空设备技术进步,少数有人驾驶飞机与大量无人僚机编组模式将成为大势所趋。飞行员驾机格斗、冒险空袭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很可能更专注于综合处理无人僚机和其他来源的战场信息,指挥空中作战。无人僚机将搜集和“过滤”大量复杂信息,帮助飞行员及时决策,自身执行具体任务,充当有人驾驶战机的“战力倍增器”。

巧练“本领”打通海陆空

为了进一步提升无人-有人装备协同作战能力,无人僚机需要具备更出色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更强的通信与数据传输能力、更广泛的作战任务适应性。

现役或即将服役的无人僚机普遍依赖预设程序行动,至少不能脱离飞行员的指令。未来,群体智能决策将赋予无人僚机更大的自由度,这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实时战术学习与决策能力升级。例如,无人僚机未来有望在通信中断的紧急情况下自主切换任务策略,或者根据敌机机动特征,动态调整攻击战术。

高可靠、低延迟的数据链是各类装备协同作战的基础。随着未来战场对抗越来越剧烈,无人僚机与有人驾驶战机等平台之间的通信势必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量子加密通信、多频段抗干扰数据链等,确保无人僚机与友军平台在强电磁对抗环境中稳定互联,还要加强防范网络攻击、黑客劫持,避免无人僚机成为己方体系“内鬼”。

随着新型传感器、智能弹药小型化技术突破,无人僚机将执行更广泛的作战任务,特别要重视突破空域限制,与陆基、海基装备密切联动,根据快速变化的战场态势和需求,快速调整使命。比如,无人僚机可以为水面舰艇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或者紧急扩散无人潜航器传递的威胁信息。

总之,无人僚机将改变有人驾驶战机利用有限信息“单打独斗”的传统作战模式,促使飞行员升级为“编队指挥官”,帮助飞行员更高效、更安全地掌控天空。展望未来,以无人僚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无人装备有可能充分结合人类决策智慧与机器执行效率,颠覆战场态势与力量平衡。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无人僚机 无人机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