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说】空中丝绸之路:中国大飞机的破冰、突围与腾飞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7-23 14:40:55浏览量:25
飞机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大飞机,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出行需要,必将成为新的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航空工业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而商用客机的制造很早就起步了,并取得阶段性进步,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各种原因停了下来。在后面的30多年里,商用客机项目几经波折,直到C909(ARJ-21)的适航成功,我国才拥有了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客机,而C919交付使用,更是标志了国产大飞机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大飞机的前世今生
艰难起步:奠定大飞机基础
运-10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商用客机。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国际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喷气式客机取代螺旋桨客机的时代已经来临。1970年8月,研制我国首架大型民用客机的项目正式启动,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飞机的制造,该机代号为运-10。
运-10飞机的成功首飞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空白,展现出中国自主研发大型商用客机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未能继续,但其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支线破冰:ARJ21到C909的涅槃之路
200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正式立项,代号ARJ21(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文名“翔凤”,民间昵称“阿娇”。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刚起步,连适航审定经验都近乎空白,但研发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2008年,ARJ21在上海首飞成功,却没想到适航取证之路长达6年——光是高寒、高温、结冰测试就辗转全球18座机场,甚至在加拿大遭遇零下40℃的极寒考验。
直到2014年底,ARJ21才拿到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2016年由成都航空首次投入商业运营。早期的交付并不顺利,国内航司对国产飞机心存疑虑,头几年订单寥寥。但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ARJ21首次出口印尼翎亚航空,随后老挝、越南相继跟进。为了与国际接轨,2024年珠海航展上,ARJ21正式更名为C909,与C919、C929组成“C家族”,品牌辨识度瞬间拉满。
市场突围:从质疑到信赖的口碑逆袭
据了解,最初的C909在国内市场走得磕磕绊绊。成都航空作为启动用户,首架飞机交付后整整半年不敢载客,全用来培训空乘和机务。有乘客调侃:“坐国产飞机?不如多买份保险。”在种种质疑声中,飞机科研人员并没有被吓退,他们一边优化设计——比如减重900公斤、降低10%空气阻力,一边用数据说话。截至2024年底,C909累计交付突破160架,占据国内支线飞机市场70%份额,安全运行超50万小时,服务旅客超1900万人次。
渐渐地,东航、南航、国航三大航也加入阵营。东航甚至把C909投入京沪线,用全经济舱97座的“高密度模式”打价格战,单程票价压到300元以下,客座率冲至90%。据一位机长介绍:“最早飞ARJ21得手动调参数,现在航电系统升级后,自动驾驶能应对强侧风,飞行员反而成了‘监工’。”这种口碑逆转,为国产飞机的高质量发展埋下了伏笔。
干线跨越:C919开启中国大飞机新纪元
商飞C919(英文:COMAC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 ,设计定位于150-190座级单通道窄体机市场。C919于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C919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客机,标志着中国商用飞机产业实现了从支线到干线的历史性跨越。其先进的技术、出色的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民航发展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非凡历程。从早期的萌芽与初创,到新中国民航的初创与稳步发展,再到重组扩张与现代化,以及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民航业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民航业的重要力量。那些曾被欧美垄断的天空,终于有了中国红的身影。这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觉醒。我们坚信在国产飞机的翅膀下,承载的何止是旅客与货物,更是一个大国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之梦。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