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空间:标准化设计,造火箭就像拼积木一样
来源:东方空间ORIENSPACE发表时间:2025-09-16 09:52:01浏览量:87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链’出新业态”专场,邀请东方航天港集团、济钢集团、东方空间、上合航天4家企业负责人与记者见面,采用“发布+推介+展示”的形式介绍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优质产品,交流山东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跨越式发展情况。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东方空间作为中国航天的新生力量,这份“新”体现在何处?能否结合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
彭昊旻:我认为做好“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有三个层次:技术降本、研发效率、商业创新。刚刚已经介绍到了东方空间“三年磨一箭”的研发效率,下面再通过3个案例介绍技术降本和商业创新。
在“引力”系列火箭设计之初,我们的工程师就在思考如何站在商业的角度,提升航天产业的效率。我们将箭体结构模块化——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将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的接口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设计,可以支持生产环节中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也可以根据未来任务需求灵活调节配置,使得火箭像积木一样,产品标准化、搭积木的操作过程简单,从而大大提升了“引力”系列火箭生产效率。
东方空间研发的充气式防护罩(又称“气膜火箭防护罩”)是火箭发射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创新技术。这项技术用类似于“充气城堡”的解决方案,可维持内部温度约15°C,隔绝雨雪,折叠后占地小,相当于给火箭穿上了“羽绒服”,替换掉了传统的火箭金属防护服,显著降低转运环境保障成本。这项创新已经在“引力一号”首次飞行试验的转运与发射准备环节得到了验证。
“引力一号”可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5公里内完成总装、测试、发射全流程,通过地理集中化与流程集约化,“前店后厂”的发射模式彻底重塑了传统火箭发射流程,是一项重大模式创新。在“后厂”,火箭总装总测厂房完成发射前生产、总装、总测环节;在5公里外的“前店”(发射母港),完成火箭转运、登船及最终发射任务。相比传统陆上发射场,效率提升显著,最高可实现“一周一箭”的发射频率。从而推动商业航天从“定制化”迈向“工业化”。
现场推介明星产品
彭昊旻:各位媒体朋友,在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成立5年的东方空间,紧密围绕行业痛点、前瞻预判行业趋势,在大运力运载火箭、火箭液体发动机和空天信息装备等核心领域潜心钻研,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引力”系列中大型运载火箭是东方空间的“旗舰产品”,遵循“固液并存、循序渐进、有效迭代、系统创新”的研制思路,公司为该系列火箭设计了扩运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战略。
东方空间高效研制、3年磨1箭,首型火箭“引力一号”于2024年1月11日从东方航天港登船,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民商最大火箭。“引力一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是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认定的中型运载火箭标准的民商火箭。比起目前国内主流火箭,发射成本已降低30-40%。今年四季度即将执行某大型卫星网络建设的发射任务。
目前,“引力二号”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2025年底具备首飞条件,具有运载能力大、性价比高等特点。相比“引力一号”,“引力二号”的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至15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可携带30颗500公斤重的卫星上天,同时将成本进一步降低至SpaceX水平,每公斤载荷低至2万元。
火箭发动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力-110”则是东方空间面向商业航天火箭市场自研的百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多次起动、深度变推、重复使用等特点,未来将作为“引力二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发动机,有力支撑星座组网发射任务。
此外,东方空间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电子信息企业,为此开展空天信息研发业务,面向航天和军工市场,开展与火箭、卫星、无人机等各类航空航天飞行器相关的数据链、飞控、遥测、仿真处理系统的开发和配套业务,探索电子对抗、卫星通信、体系仿真等多项宇航与装备创新应用,助力我国航天与军工事业繁荣发展。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