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航化网手机端
微信小程序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探测
在月球探测领域,继成功采样返回之后,我国又开始了在月球建设科研站的规划。近日,我国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周边环境中的材料或其他机器人部件实现物理“生长”“自愈”和自我改进的新型机器人系统。这项被称为“机器人新陈代谢”的创新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标志着人们向着可自我维持的机器人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未来自主机器发展开辟了全新方向。
此刻,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在距离地球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以平均每95分钟绕地球1圈、每天绕行15圈的速度,捕捉太阳演化的蛛丝马迹。
据日本媒体报道,近日,日本在位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了第50枚、同时也是最后一枚H2A火箭,将一颗地球监测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了一项重大科学突破——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简称阿里实验一期)成功实现"首光"观测。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力波探测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更意味着中国在探索宇宙起源的竞赛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近日,由该研究所牵头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的山脊上建设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AliCPT-1)建成,并实现了首光观测。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实验成功获取了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二号于2025年5月29日成功发射,将先后探访两颗极具研究价值的太阳系小天体。这次任务为何选择这两位“神秘访客”?它们身上究竟藏着哪些宇宙奥秘?让我们一起揭开面纱。
截至6月6日上午,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8天,与地球距离超300万千米,工况良好。为满足在距离太阳约3.75亿千米的主带彗星开展探测的供电需求,天问二号探测器研发配置了圆形柔性太阳翼。国家航天局还发布了天问二号探测器传回的圆形太阳翼展开的图片。
5月29日1时31分,辉光照亮夜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烈焰中起飞。
5月29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为何选择这型火箭作为天问二号的“专属座驾”?本次发射中它又有哪些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