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说】黄沙铸甲!金银滩上的核盾传奇——记221基地二分厂的“土法”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10-29 13:37:19浏览量:165
半个多世纪前,罗布泊上空的那声巨响,让中国从此跻身核大国行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孕育那颗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原子弹的“摇篮”并非精密车间,而是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茫茫草原上的221基地。

而在这个负责高能炸药压装、起爆元件生产与最终总装的二分厂核心车间里,曾上演过一段用“土办法”打破技术封锁的热血往事......
荒原初建,希望与隐忧并存
1959年的青海,寒风卷着黄沙掠过金银滩草原,221基地的筹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一批年轻的身影出现在二机部设计院的队伍中,19岁的杨彩苓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苏联专家还在基地指导工作,大家都盼着能顺利接收完整的设计蓝图,让这座关乎国家命运的“核工厂”尽快落地。
“当时苏联专家挺耐心的,会给我们讲厂区布局、设备原理,我跟着老同志和专家一起学设计,心里满是干劲。”多年后,杨彩苓回忆起那段时光,依旧能清晰记起当时对未来的憧憬。
可这份憧憬很快被现实击碎。
随着中苏关系骤然恶化,苏联专家接到指令,毫无预兆地撤离了221基地。撤离时,他们带走了所有完整的防爆图纸,只留下一堆零散的、难以参考的资料。“太突然了,前一天还在讨论技术细节,第二天专家就全走了,连一张能用的图纸都没留下。” 原二机部第二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苏以静至今记得当时的愤怒与无助,“但愤怒过后,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没有他们,我们照样能搞出来,自力更生就是我们的出路!”

绝境求变,黄沙之中见真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时,负责基地设计与建设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
这群年轻人,有的刚走出大学校门,有的甚至没接触过核工业相关技术,却要扛起打破技术封锁的重担。防爆是221基地二分厂的“生死线”,车间里哪怕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让万吨TNT当量的炸药功亏一篑。
苏联专家原本的方案是用钢铁打造“堡垒”抵御爆炸,可在物资匮乏的青海,钢铁是稀缺资源,要建成符合要求的钢铁防爆设施,不仅成本极高,工期也无法保障。
“没有图纸,我们就自己画;没有钢铁,我们就找替代品。” 原二机部 104公司二工区行政科会计王兴善说,当时大家只能“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进”,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一天,有人望着基地周围漫天的黄沙突发奇想:青海最不缺的就是沙子,能不能用沙子代替钢铁?这个看似“荒唐”的想法,让陷入困境的团队看到了希望。
设计团队立刻展开试验,他们测算沙层厚度与防爆效果的关系,研究沙石的颗粒大小对冲击波的缓冲作用,一次次在黄沙中搭建模型、模拟爆炸。草原上的风很大,刚堆好的沙堆常常被吹散;夜晚温度骤降,年轻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核对数据到深夜。
经过无数次调整与改进,他们终于找到最优方案,用厚沙层作为缓冲,将原本的“钢堡”改成“沙堡”。

这个看似“土气”的办法,却创造了奇迹。
厚沙层能有效消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防护效果完全符合要求,而成本却不足钢铁方案的百分之一。就这样,一座座“沙堡”在金银滩草原上渐渐成型,杂草从沙堆缝隙中钻出,让这座秘密基地与草原融为一体。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些用最朴素的黄沙筑成的建筑里,正孕育着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国之重器”。
草原文物,无声的丰碑
后来,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的消息传来,221基地的年轻人们相拥而泣。他们知道,自己用“土办法”干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散落在基地里的每一粒黄沙,都无声地记录着半个多世纪前,一群年轻人曾在这片草原上,用青春与热血,在技术封锁的绝境中,为中国核工业劈开了一条生路。

如今,221基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草原上的“沙堡”早已不再承担生产功能,但那段用“土办法”打破封锁的历史,却永远刻在民族记忆里。
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力量,从不只来自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更来自绝境中不服输的勇气,来自一群年轻人用赤诚之心书写的 “自力更生” 传奇。

沙堡会风化,传奇会老去,但那份自力更生的精神,终将会在新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当现代科研的精密仪器在恒温实验室里低鸣,我们仍需铭记,我国创新的火种,最初是在青海金银滩这片苦寒之地的沙土上,被一群年轻人,用“以沙代钢”的“土办法” 亲手点燃。
这簇火,见过罗布泊的黎明,照过金银滩的长夜,而今依然在每一个攻坚克难的科研现场静静燃烧。
它让我们坚信,前路纵有万重关隘,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甘用青春铸甲胄、愿以热血破封锁的人,中国创新的星火,便永远不会熄灭。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