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人物》第一期丨王刚【沈飞】:匠心守初心,“漆”彩航空梦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10-31 09:33:17浏览量:64
近日,《航化人物》栏目以“浪浪山”文化为主题走进沈飞,去探寻那些“小人物”创造大贡献的平凡英雄。
沈飞试飞站喷漆大队队长王刚,28年扎根航空工业一线,他以喷枪为笔、涂料为墨,在飞机表面书写忠诚;以微米级精度把控工艺,为大国重器铸牢防护屏障。此刻,我们将与王刚老师深入对话,回溯他与航空事业的结缘之路,解读沈飞严苛工艺标准,共解“航空报国”精神的传承密码。

初入“浪浪山”从机缘巧合到价值绽放
航化中网 :航空领域是践行强国理想的重要阵地。想请您分享与航空事业的结缘契机,进入沈飞后,您又如何逐步突破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王刚老师:说起我与航空的结缘,确有几分“机缘巧合”。早年就读的学校隶属于兵器部,而沈飞隶属于航空部,本来不是一个系统的,如果想进沈飞还挺难的。快毕业的时候,沈飞公司来我们学校招人,开了宣讲会,让我对航空事业有了初步认知与向往,“为国造机”的使命感,点燃了我的热情,最终,我选择加入沈飞大家庭,并于1996年8月正式入职。
刚参加工作时,一切都不容易。那会儿我对许多喷涂技术都不懂,航化产品、喷涂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欠缺,好在有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逐步掌握了材料清洗、涂料选择、工艺参数设定等技术难点,慢慢地熟悉了工作流程,到后来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任务。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在工作中实现了个人价值。

航化中网 :从普通工人到喷漆大队大队长,身份转变后,您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刚老师:作为一线工人时,想的是精进个人技能、完成手头具体任务;而成为队长以后,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团队创造集体价值,这时候要考虑的事情就会比较多。既要管好喷漆大队日常工作,更要站在公司战略层面,理解喷漆大队的定位,同时还要统筹资源、优化工序流程,提升整体工艺水平。
航化中网 :在日常团队管理实践中,您通常会通过哪些具体方式,来激发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王刚老师:在团队管理中,要充分倾听并重视员工的合理建议。同时,需要推动内部信息的透明化与高效共享,让员工清晰认识团队目标与业务动态,这是凝聚团队的基础。
在激励层面,除了常规的物质激励,精神层面的认可同样关键。对于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展现的专业能力,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其职业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90后、00后员工的职业诉求与60后、70后、80后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认同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已成为优化团队激励策略、提升凝聚力的核心关注点。
深耕“浪浪山”以微米精度,守工艺标准
航化中网 :作为航空喷涂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您认为一线从业人员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航化行业发展?
王刚老师:一线从业人员是行业发展的“实践根基”。要推动行业进步,首先得立足本职、着眼长远,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思考改进空间。而新型航化产品的应用,也离不开一线实践数据的支撑。所以从业人员要积极参与新型航化产品的工艺验证,精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参数和效果,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此外,在生活工作中主动与同行业从业者开展交流学习,分享工艺优化案例及问题解决方案,助力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发展。
航化中网 :我们了解到飞机喷涂前清洁工作尤为重要,这一过程中会用到哪些航化产品?
王刚老师:喷涂前的清洁工作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最终质量。以前我们清洁主要用汽油、丙酮等这些传统航化产品,不过这类产品不光有安全隐患,清洁效果也不太稳定。近些年,我们对十多种航化产品的性能做了筛选和工艺验证,最后选定防静电除油除污剂当核心清洗材料,与传统清洁航化产品相比,更安全、更全面,还具备防静电特性。现在我们不光喷涂前用它,喷涂后清洁飞机表面也用这种航化产品。
航化中网 :您在喷涂岗位深耕28年,见证了我国航化产品与喷涂工艺的哪些关键变化?
王刚老师:我从业28年,见证了我国航化产品与喷涂工艺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发展历程。我觉得核心变化是“从单一防护到多功能集成”。早期所用航化产品以环氧底漆、聚氨酯面漆为主,功能比较单一;随着航化领域的发展,逐步迭代出丙烯酸涂料、含氟涂料、耐热涂料、防冰涂料,以及特殊功能航化产品,而新型航化产品的应用,也推动喷涂工艺不断升级进步。

过去,传统喷涂工艺的核心价值是美观,喷涂工作更依赖操作者的“手艺与经验”;现在,面对多功能属性的航化产品,喷涂工作人员需具备航化产品专业知识,工作中需理解不同航化产品的特性。也可以说航化产品的发展,彻底重塑了飞机喷涂工艺的“定位与形态”,使其从一门“侧重美观的手艺”,转变为融合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化学工程与智能制造的高科技系统工程技术。同时也让一线从业人员向“懂技术、善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现如今喷涂工艺早已成为提升飞机性能的关键环节,喷涂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飞机整体性能。
航化中网 :飞机喷涂是保障飞机性能与寿命的关键环节,想请教您,飞机喷涂的完整步骤和工序是怎样的?
王刚老师:喷涂是飞机制造流程的重要环节,工序设定需要衔接好上下环节,让整个生产过程顺畅高效。飞机喷涂完整步骤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处理工序,包括飞机接收、表面清洗、关键部位保护、基材打磨等;第二阶段为核心喷涂工序,按工艺要求依次喷涂磷化底漆、防护底漆及功能面漆;第三阶段为后处理与质检工序,包括全机标识喷涂、防护材料去除,以及漆膜厚度、附着力、外观质量等多维度检测,确保喷涂效果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同时,喷涂工序也会结合飞机交付节点、场地条件、天气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坚守“浪浪山”以匠心炼初心,以实践促发展
航化中网 :据了解,沈飞对喷涂精度要求极高,在实际操作中,您和您的团队通过哪些方式检测喷涂效果、确保工艺标准不打折扣?
王刚老师:要说精度把控,核心就是“工艺标准+检测精准”。一方面,喷涂时我们将严格照着公司的工艺标准操作,同时将结合现场的施工环境、产品排期、个人技能水平、工艺装备、设备运行等情况,建个质检体系;另一方面,不同涂层对精度要求不一样,像底漆、面漆、功能漆的厚度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配备了专用的检测设备,分层检测,保证厚度均匀。

此外,喷涂的工艺比较复杂,为了确保最终质量能符合设计要求,我和我的团队的核心思路是“扎根一线、反复验证”,从细节入手、以数据为据。通过对涂料调配比例、喷涂距离、喷枪运行速度、漆膜厚度分层控制、涂料固化温度与时间,以及施工环境的温湿度等关键节点开展研究,保障工艺标准。
航化中网 :严苛的工艺标准,是否对航化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材料筛选还会考量哪些因素?
王刚老师:随着航空领域的不断发展,对航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核心性能,筛选航化产品的同时还得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性能一体化,如特殊航化产品需同时满足多种性能,避免因单一性能影响整体适配性;二是材料配套性,确保底漆、面漆、固化剂等航化产品之间兼容,防止层间剥离、变色等问题;三是成本经济性,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国产化替代、工艺优化降低材料使用成本;四是环保安全性,优先选用低VOC、低毒性的材料,减少对操作者健康与环境的影响,这也是近年来航化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航化中网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在日常喷涂工作中,AI技术是否已经融入,具体应用于哪些场景?
王刚老师:沈飞AI技术已成为推动喷涂工艺进步的核心动力。目前,我们整机喷漆环节已实现自动化,替代了传统依赖手工操作与经验判断的高难度作业。喷涂机器人搭载3D视觉扫描系统,可实时采集机身不规则曲面的形态数据,借助AI算法自动生成最优喷涂路径,确保喷枪与基材表面始终保持最佳距离和角度。
同时,AI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喷涂过程中的漆膜厚度、涂料流量等参数,一旦发现偏差,立即自动调整喷枪运行速度或涂料输出量,实现“实时纠错、精准控质”。据我们统计,AI喷涂的合格率可达99%,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传承“浪浪山”以航空报国心,赴航空强国约
航化中网 :作为沈飞一线工作者,“航空报国”这四个字对您和团队而言,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王刚老师:“航空报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沈飞人血脉的精神基因,也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灯塔”。近些年,航空工业集团党组提出党建“1122”工作体系,其中“1种精神”便是航空报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以“忠诚奉献”为底色,把个人工作与航空事业紧密相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路径,在技术攻关中不依赖、不退缩;以“勇攀高峰”为目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突破“卡脖子”难题。

同时,对我和团队而言,“航空报国”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喷枪握稳”,让每一架经手的飞机都能“身披坚甲、翱翔蓝天”;就是带领团队攻克喷涂难题,为航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就是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航空装备守护祖国领空时,那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航化中网 :技艺传承离不开新老员工的接续奋斗,您认为必须传递下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王刚老师:我认为有两个核心精神必须代代相传。一是超越小我的价值追求:航空事业从来不是个人舞台,而是国家的大事。得让年轻一代人明白,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的是“隐姓埋名人”,这种奉献精神,能让个人的生命因为融进航空事业中,变得更开阔、更厚重;二是极致严谨的工匠精神:航空装备关系到国家利益,一点都马虎不得。必须把“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零缺陷理念传递下去,比如说,喷涂厚度差1微米都得改过来,材料配比差0.1%都得重新来。这种对极致工艺的追求,不仅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更会成为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航化中网 :当前许多大学生既是航空爱好者,也渴望加入航空领域,作为前辈,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王刚老师:对于渴望加入航空领域的大学生,我有三点建议,核心是“想清楚、做扎实、能奉献”:
第一,想清楚为何选择航空事业。在航空领域,你亲手参与制造的飞机,将翱翔于祖国蓝天、守护国家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这份强烈的国家使命感与民族自豪感,是许多职业难以赋予的,也将成为你面对困难时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同时,要清醒认识到,航空事业意味着高度的保密性、严格的纪律要求与沉甸甸的责任,需做好长期奉献的心理准备。
第二,做扎实专业知识储备。航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阶段要深耕专业知识,尤其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制造等与航空制造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要主动了解航空行业的发展趋势,关注新型航化产品、智能化等前沿技术,为未来做好知识储备。
第三,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进入航空领域后,要放下“学生思维”,主动向一线师傅学习实操经验,向工艺人员请教技术细节;在工作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完成任务”向“优化任务”转变,逐步成长为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沈飞的“浪浪山”上,王刚用28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平凡中的伟大。从初入行业的懵懂新人,到带领团队的喷漆大队队长,他不仅见证了我国航化产品与喷涂工艺的跨越式发展,更以严慎细实的工匠精神,为每一架翱翔蓝天的飞机筑牢防护“铠甲”。
“航空报国”于他而言,早已融入了工作日常当中,是对微米级精度的执着追求,是对材料筛选的严谨考量,是对团队传承的细心培育。他从不夸夸其谈,却始终执着坚定,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托举起大国重器的腾飞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航空工业一线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
下一期《航化人物》栏目,将继续深入沈飞一线,带大家走进更多“小人物”的奋斗故事,聆听他们与航空事业的不解之缘,探寻他们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坚守中铸就伟大,让我们共同见证每一份藏在微光里的伟大。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