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人物》第二期丨孙明【沈飞】:刀刀精准铸国器,件件精品护蓝天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10-31 09:42:21浏览量:67
上一期,我们和王刚老师聊了他与航空工业的结缘之路,内容回顾:《航化人物》第一期丨王刚【沈飞】:匠心守初心,“漆”彩航空梦,本期《航化人物》我们继续深入沈飞,去探寻那些“小人物”创造大贡献的平凡英雄。
沈飞公司十七厂探头单元车工班班长孙明,便是坚守平凡、铸就伟大的践行者之一。工作中,他以“铁屑淬炼匠心”的韧劲,在车床轰鸣声中破解技术瓶颈,他对工艺标准的极致追求,筑牢了航空强国的根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孙明老师的工作日常,聆听他与航空“浪浪山”的故事,感受那份藏在机床轰鸣声里的匠心与担当。

初入“浪浪山”执着专注:千锤百炼精技艺
航化中网 :您最初是如何与航空结缘的?刚进入沈飞时,还记得第一次上手操作数控车床的场景吗?
孙明老师:2001年我进入沈飞公司,当时公司引进苏-27生产线,急需数控车工人才,我毅然报名加入,成为第一批接触数控车工岗位的员工。调任后发现,“车工”与“数控车工”虽仅两字之差,实际工作内容却大相径庭。
工作初期条件艰苦,因为我属于第一批接触数控车床的,没有老师教,只有一本厚厚的机床说明书,我们是用说明书进行学习,当时有100多处的指令,我们需要一个指令一个指令去试验。当时最怕的是什么?零件怕算超差了,怕机床撞机了,因为我们这些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都很昂贵,所以说我们每干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地去操作。
当时每天都像“攻山头”,但是当我们把每一个指令都摸透了、熟练了,把一个个的“山头”都攻克了之后,融会贯通了,我们生产出来的工件就能够达到我们公司、车间技术的要求,所以说这一块对于我来说,是比较自豪的一个事。
经过持续钻研,从业二十多年来,我对每一件产品负责,确保完全符合要求,这让我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

航化中网 :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日常工作吗?
孙明老师:其实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比较繁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生产任务,这个是我们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我们每一项零部件的生产,都会有相应的节点,而且你需要保质保量地去完成。一个是保证我们的产品进度,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再有一个,就是要保证我们现场的日常管理,每天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航化中网 :在您的日常工作中会用到哪些航化材料?能否简单地介绍其应用场景和作用?
孙明老师:航空制造领域涉及的材料种类较多,像一些刚性的材料,在我们的飞机上应用还比较广泛的,像45号钢,30铬锰硅(30GrMnSiA),还有1铬17镍9钛(1Cr17Ni9Ti)、高温合金这些刚性材料,还有有色材料,包括航空铝合金、铜合金,还有我们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复合材料,这些航化材料都会大量地应用在我们飞机上。
例如我们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高温合金,它的硬度更强,韧性也会更高,同时加工难度也更高,这些新产品对我们现有的设备、刀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材料加工特性差异大,需匹配相应加工设备、参数、刀具及附件,这是加工核心难点。加工前需结合材料特性、零件形状及要求制定工艺,明确刀具量具标准,确保零件符合工艺及装配精度要求。
未来,新的航化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还有像复合材料的应用,未来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因为它从硬度和韧性方面已经和目前的金属材料相差无几,但是重量会更轻,所以说我们的飞机的整体性还会不断提升。
深耕“浪浪山”因材施艺:精雕细琢铸国器
航化中网 :沈飞在航空车工工艺上的“高标准”有口皆碑,您认为这种“高标准”具体体现在哪里?
孙明老师:沈飞航空车工工艺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持续推进工艺优化,不断提升工艺先进性;二是创新加工方法,适配复杂零件与新型材料加工需求;三是采用先进检测手段,严控加工精度与产品质量;四是持续优化加工参数,保障加工稳定性与效率。

航化中网 :工作至今,哪一项零件或技术成果让您印象最深刻?
孙明老师:有一项零部件的加工经历令我印象深刻,难点有二:一是材料特殊且从未接触,对刀具要求极高;二是工艺复杂,以往多工种协同生产常出现公差超标、装配精度不足问题,导致报废率居高不下。
主要的问题是集中在这个零件,它属于长轴类,而且还是属于不规则的回转体零件。我们团队通过优化工艺来解决难题,在沈飞工艺标准指导下整合加工工序,在车铣复合机床上完成加工,最终使生产效率提升8倍,加工合格率从65%提升至99.8%。以前这个工件从一天多工种联合完成1件,工艺优化后,达到一天能完成8件,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公司“精益生产”示范案例。
航化中网 :随着航空领域对“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视,一线加工人员的实践经验逐渐成为技术迭代的重要支撑。您觉得一线加工人员在提升工艺标准、推动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孙明老师:一线加工人员是航空产品制造的直接参与者,对加工过程中的工艺痛点、质量难点有着最直观的体会和认识。目前,绝大多数工艺改进方案与质量提升措施,均源于一线职工的实践经验总结。可以说,一线加工人员是工艺标准提升的践行者,也是推动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守“浪浪山”创新驱动:蓄力深耕促转型
航化中网 :随着航空领域的发展,航化材料也在迭代更新,您认为航化材料的迭代对工艺标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明老师:现在可以说是跨代的提升,现在我们新应用的设备,还有新的加工工艺,还有新的加工方法和以前相比都会有迭代性的提高。如今,增材制造技术及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在飞机零部件生产中的应用持续深化,从而推动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航化中网 :根据您的工作经验,能否结合当前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跟我们聊一聊航化材料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孙明老师: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我去回答你。第一,生产环节。我们以前做的这些工件,多是组合件,好几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是要从组合件向整体件的方向去发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说我们整体件它的重量在不断在往下降,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航化材料。我们的航化材料现在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现在有一些新的航化材料,比如高温合金、铝合金、复合材料,这些航化材料在我们飞机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它的好处也是在不断的降低我们飞机上的重量,使我们的飞机更加轻便,性能不断提高,它的作战半径会越来越大。
未来的飞机将会向轻便化、整体化上去发展,以后,你们也会看到更新的飞机飞向我们祖国的蓝天。
航化中网 :当前航空制造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比如智能机床、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在您看来,这些技术能解决哪些行业痛点?
孙明老师:智能制造、3D打印等新工艺、新方法已逐步融入我们的生产环节。以3D打印技术为例,它能够加工出传统机械加工难以实现的复杂结构零件,有效突破了传统加工的技术局限。这类智能制造技术的引入,不仅解决了部分长期存在的加工难题,更对整个航空制造行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在建成自动化生产线、“无人工厂”,投入原材料后,所有工序由机床进行自动加工,用机械代替人工,实现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保障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力量的浪费,同时,在产品质量方面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传承“浪浪山”匠心传承:言传身教育新人
航化中网 :从做好手中的零件的技术骨干到团队的带头人,那您觉得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孙明老师:从“技术尖兵”到“团队指挥官”,我需要快速完成角色转换,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做好“指挥官”,带领全员明确目标、统筹力量,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准确传达上级要求,又要倾听员工需求,确保信息高效传递;三是做好任务分解与统筹规划,带领团队攻克难点,确保生产任务高效完成。
除此之外,在能力上需要进行两方面的提升:技术能力是基础,需持续巩固以支撑团队;沟通能力是短板,需要重点突破来适应团队管理。职责上要统筹生产推进、质量把控与现场改进,带领团队持续优化提升,这也是重要挑战。

航化中网 :在班组的管理当中,您是如何让团队形成良好的氛围?
孙明老师:我常跟团队成员说,每个人不要小瞧自己,一定要体现出来我们的人生价值。班组管理中,我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特点进行鼓励和指引,通过“立标杆”(以优秀员工为范本)、“强带动”(实施师徒结对,技术骨干带新人攻关)、“促推动”(鼓励探索新工艺)三个思路,形成全员向上氛围。
例如,当年在进行气动夹具、抗震刀具应用的技术攻关时,我带领着4名班组成员一同开展技术攻关。经历多次失败后,队员们的情绪都有些低落。我为大家加油鼓劲:“身为党员,我们不上谁上?”这样的信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引领着我不断前行。终于,在连续奋战3个昼夜后,我们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航化中网 :对于许多想要进入航空制造领域的年轻人,您对他们有哪些建议呢?
孙明老师: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青年时光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黄金时段,我们就应该多学习、多提升、多参与。要有近期的目标,还要有远期的规划,并且为了这个目标一定要不断地去努力、去提升。
航化中网 :工作这么多年,您怎么理解“沈飞人”精神?
孙明老师:沈飞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深有感触。老一辈沈飞人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成功研制歼-5、歼-6、歼-8Ⅱ等多款标志性战机,更攻克了歼-15舰载机、歼-16多用途战机等国之重器。能参与其中,我深感自豪。
航化中网 :我们了解到,您作为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曾与队员们一同给习近平总书记写过一封信,当时是有什么样的契机呢?
孙明老师:2022年11月,正值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辽宁舰10周年以及罗阳同志牺牲10周年,在这一特殊节点,我们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提议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十年来在科研生产一线学习践行“罗阳精神”的收获,表达继续奋力拼搏、矢志报国的决心。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竟回信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每每想起这封回信,我们都激动且备受鼓舞。我们所做的事业,家人和朋友可能不知道,但祖国知道并且不会忘记。这封回信时刻激励着我们,让我更坚定了航空报国、强国的决心。
当大国重器划破长空,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的默默耕耘。采访完孙明老师,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孙明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身影在车床与零件间穿梭,那份沉静的坚守,仿佛在轰鸣声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初入沈飞时,面对复杂的数控车床和尖端的航空零件,仅凭一本操作说明书,他便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路。当谈及航空零件加工工艺时他眼里闪烁的光芒,说起攻克技术瓶颈时他难掩的激动,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那份对航空事业深入骨髓的热爱,以及对工艺极致追求的匠人之心。
孙明老师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我们像浪浪山里的小妖怪们那样,怀揣热爱,执着专注,勇敢出发,便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航化人物》栏目将在沈飞一线继续探寻,带领大家走进更多“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下一期,我们将和沈飞复材中心分公司的漆工——陶萌老师对话,听他为我们讲述他与复材喷漆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每一份藏在微光里的伟大,看他们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坚守中铸就荣光。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收藏
